心地干净方可读书学古不然见一善行窃以济私闻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
心地干净,方可读书学古。不然,见一善行,窃以济私,闻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藉寇兵而济盗粮矣。
只有心性纯洁无瑕的人,才可以读书学习古人的哲理。否则看到古人的善行后就偷偷模仿,以满足自己的私欲,听到古人的名言佳句就用来粉饰自己的过失——这种行为就等于资助兵器给敌人,送粮食给盗贼。
学问原本是用来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如果被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利用,便会成为危害社会的利器。所谓的智慧型犯罪,就是最典型的表现。因此,人在启蒙受教的时候,一定要有纯正的观念,文化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思想道德的教育更加不可忽视。有才无德并非真才,德才兼备方为栋梁。
为人父母、师长者对此应该特别注意,成长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除了自身的努力外更需要长者的悉心指导。青年学子一旦观念出现偏差,务必导其向善,以免将来成为社会害虫,追悔莫及。
万籁寂寥中,忽闻一鸟弄声,便唤起许多幽趣;万卉摧剥后,忽见一枝擢秀,便触动无限生机。可见性天未常枯槁,机神最宜触发。
万籁俱寂之中,忽然听到一声鸟儿的鸣叫,就会唤起许多幽情雅趣。群芳凋谢之后,忽然看到一株鲜花傲然怒放,就会触发心灵的无限生机。由此可见,万物天性并不会完全枯萎,生命的机趣精神最应该不断地被激发。
灵感的触发来自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因此,文人墨客往往到自然中去汲取养分、寻找思路,闭门造车式的苦吟终难留下千古绝唱,且总有肠思枯竭的一天。生活也是如此,走入生活的死胡同而依然往里钻的人,最终难免因绝望而进入灵魂的死角。所谓机神触事,应物而发。大自然不会归于完全的空寂,一丛花凋谢后还有另一丛花在那里盛开,生生不息是自然界的规则。
人类社会也是一样,只要我们不去违背它的规律,心中充满希望,人生是没有绝路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心有一部真文章,都被残篇断简封锢了;有一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艳舞淹没了。学者须扫除外物,直觅本来,才有个真受用。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真正的好文章,可惜却被一些残篇断简所封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曲真正美妙的音乐,可惜却被眼前妖歌艳舞所迷惑。所以,研究学问的人必须先扫除一切外来的诱惑,直接去寻求原来的本性,才能真正受用不尽。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两者必须兼顾,才能悟出真理。读书是为了让人能够明辨是非,但读书不能囫囵吞枣地全盘接受,也不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必须用心思考所学的道理是否合乎常理,如此才能明辨是非。学习与思考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心中灵巧,有一篇好文章;心内玲珑,有一部真鼓吹。事实上,人天生就具备了灵敏的智慧,只是受到外物的迷惑而被封闭了。
读书正是要启发这种智慧,使其能够明心见性,从而能够扫除一切外来和内在的诱惑,取得心灵的升华。
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理路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
- 上农夫耕种上等田的农夫指所耕百亩之田肥沃而收获丰厚食(sì[图]
- 品行是才能的主人才能是品行的奴仆如果有才无德就如同一个家庭之[图]
- 人们常说的?“顺风耳”仅能听到千里外的声音今日人间的电台、电[图]
- 挚虞《文章志》曰不疑死时年十七著《文论》四首《世语》曰表死后[图]
- . ,降下也 降下也《释诂》“下、降落也”[图]
- 子良出昭常入见王曰“齐使来求东地五百里为之奈何?”昭常曰“不[图]
- 一位朋友举了一个佛教例子说“佛伸出手指问‘大家可曾看见?’众[图]
- 盼子法父母连连产下女婴盼子心切便会在为女儿取名时用一些谐音字[图]
- 传禅让刑通“型”指铸器之模型引申有仪法、示范义寡妻国君对正妻[图]
- 宫词(二首)张 籍其一新鹰初放兔尤肥白日君王在内稀薄暮千门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