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本溪KTV招聘网 > 本溪热点资讯 > 本溪名言/句子 >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谁能让浊流不再汹涌在安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谁能让浊流不再汹涌在安

2022-07-20 18:49:03 发布 浏览 695 次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谁能让浊流不再汹涌,在安静中慢慢澄清?谁能在长久的安定之后,又让它逐渐萌动生机?此句各种版本多有差异,王弼注本作“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无“止”字,此据奚侗《老子集解》改。王弼注云:“夫晦以理,物则得明;浊以静,物则得清;安以动,物则得生。此自然之道也。孰能者,言其难也。徐者,详慎也。”浊以止,使水不再继续混浊。止,停止。陈鼓应云:“帛书甲、乙本并无‘孰能’二字。王弼本与简本近同,简本楚文字释成今文为‘孰能浊以静者,将舍清;孰能安以动者,将舍生’。‘舍’、‘徐’音近通假(《郭店楚墓竹简》整理者彭浩注释)。王弼本‘安以’下衍一‘久’字。”(《老子今注今译》)但北大汉简本有“孰能”二字,作“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安以久,保持长久安定。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有此道的人永不自满。王弼注云:“盈必溢也。”

敝而新成:去故更新。王弼注云:“蔽,覆盖也。”易顺鼎云:“疑当作‘故能蔽而新成’。‘蔽’者,‘敝’之借字;‘不’者,‘而’之误字也。‘敝’与‘新’对。‘能敝而新成’者,即二十章所云‘敝则新’。”(《读老札记》)北大汉简本作“能蔽不成”。

古代明于治道之士,幽微精妙深奥通达,深邃得难以认识。正因为他难以认识,只能勉强加以描述:迟疑不决呵,就像寒冬赤脚趟河;心怀畏惧呵,如同强敌在四邻;顺应潮流呵,恰似春来冰融释;恭敬严肃呵,仿佛出外去作客;敦厚诚实呵,就像朴材未经雕琢;襟怀宽阔呵,就像空旷的山谷;浑厚含蓄呵,就像浊流盈江河。谁能让浊流不再汹涌,在安静中慢慢澄清?谁能在长久的安定之后,又让它逐渐萌动生机?保有此道的人永不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才能弃旧图新。

十六章

本章老子论述如何体察道的运行规律,以及运用这种规律来治理国家,处理社会生活中各种方面的问题。本章一开始就提出“致虚极,守静笃”,“致虚”与“守静”都要达到极致,目的是什么的呢?是要从“万物并作”这一自然状态中进行观察,了解和认识其循环往复的过程,寻找出运动变化的规律。“致虚极”和“守静笃”是在“观复”之前必须进行的准备过程。在老子看来,要想真正了解“道”的运行过程,也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的话,那就必须保持心灵的虚寂和宁静,使之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扰,这样才能集中精力去察知并进而理解和掌握客观规律。道家体道的过程,所谓“心斋”、“坐忘”,是人们经常谈到的。“心斋”,《庄子·人间世》中写道:“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为什么要“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呢?林希逸在《庄子口义·人间世》中云:“听之以耳则犹在我,听之以心则犹有我,听之以气则无物矣。”也就是说,要做到无我、无物,然后才能待物而至,这里所待的“物”,便是“道”,所以后面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郭象在《庄子注》中解释道:“虚此心则道集于怀也。”老子认为,应当尽量使心灵虚静,才能发现和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生长、发展、变化、回归的过程,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运行规则,而归根的“静”是事物的本性,因而在治理国家、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也应当遵循这一原则,这样就不会“妄作”,也就可以避免导致危险和恶果。

过去许多注家将本章主旨概括为一个“静”字,并联系老子学说中的“贵柔”、“守雌”来说明。唯独林语堂在《老子的智慧》中将本章取名为“知常道”。他将本章中的“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这段话中的四处“常”解释为“常规”、“常道”,他进一步解释:“这是万物变化的常规,所以‘复命’叫作‘常’。了解这个常道可称为明智。不了解这个常道而轻举妄为,那就要产生祸害了。了解常道的人无事不能,无所不包。无事不通、无所不包就能坦然大公。”林氏将本章主旨理解为“知常道”,即是对道的体认,应当说是比较符合老子的本意的。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